发布日期:2025-05-21 04:52 点击次数:118
中国有多少火箭工厂?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涉及航天产业全貌的问题。截至2025年,中国已形成覆盖国有军工集团、商业航天企业的多层次火箭制造体系,火箭工厂数量与产能均居世界前列。
一、国有火箭工厂:国家队的核心支撑
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是火箭制造的“国家队”,下属多个核心生产基地。
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是我国运载火箭的摇篮,承担长征五号、长征七号等大型火箭的总装测试任务。2025年,该厂启动长三甲系列火箭“三发并行”总装模式,上半年需完成8发火箭总装,通过模拟脉动生产线将YF-75发动机交付节奏提速130%。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则专注长征五号、长征七号的批量化生产,年产能可达50枚。
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是上海航天的核心制造基地,承担长征六号改、长征十二号等火箭的总装任务。2025年,该厂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长六改火箭“装测发”一体化,全年计划执行8次发射任务,并形成“动力总装1发+设备总装1发+集成综合测试1发+出厂准备1发”的滚动批产模式。
航天科工集团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的快舟火箭产业园,是我国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。该基地具备年产20发快舟系列固体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,并正在推进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火箭技术研发,70吨级发动机已完成长程热试车。
二、民营火箭工厂:商业航天的生力军
近年来,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快速崛起,形成覆盖火箭研发、制造、发射的完整产业链。
蓝箭航天在浙江嘉兴和江苏无锡布局两大生产基地。嘉兴蓝箭航天中心已实现朱雀二号液氧甲烷火箭量产,2025年计划年产12枚并发射6枚;无锡火箭高端智能制造基地总投资30亿元,建成后将形成年发射30次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。
星际荣耀在四川成都、海南文昌等地建设生产基地。成都基地投资33亿元,规划建设6条产线,达产后年产20发双曲线三号火箭;海南总装测试复用工厂一期2025年8月建成,年产能6-12发,二期将提升至36发。
星河动力在四川资阳、山东海阳等地布局。资阳基地2024年8月投产,2025年计划生产6-8发谷神星一号火箭;海阳固体火箭产业基地具备年产10发谷神星一号的能力,并承担智神星一号液体火箭的总装任务。
三、产业集群与战略布局
中国火箭工厂呈现“多地协同、各具特色”的分布格局:
环渤海地区:以天津、北京为核心,聚焦大型火箭研制;山东海阳、烟台形成固体火箭产业集群,承担谷神星一号、引力一号等火箭的生产任务。
长三角地区:上海、无锡、嘉兴构成商业航天制造带,蓝箭航天、天兵科技等企业在此布局液氧甲烷火箭生产线。
珠三角地区: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产业化基地年产30发火箭,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吸引星际荣耀、深蓝航天等企业入驻,形成“出厂即发射”的产业闭环。
中西部地区:四川资阳、湖北武汉、安徽池州等地依托政策支持,打造区域性火箭制造中心,推动商业航天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。
四、产能与未来展望
目前,中国火箭工厂总产能已突破100发/年,其中国有工厂占比约60%,民营工厂占比40%。航天科技集团一院、八院等主力单位年产能超50发,蓝箭航天、星际荣耀等头部民企年产能合计超30发。
未来,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常态化运营、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突破,中国火箭产能有望在2030年前提升至200发/年。国有与民营企业将形成“国家队保战略、商业力量拓市场”的协同发展格局,支撑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跨越。
中国火箭工厂的发展历程,既是一部技术攻坚史,也是一部产业创新史。从长征系列火箭的辉煌成就,到民营航天企业的异军突起,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厂,正以“一箭一星”的扎实步伐,托举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不断远航。未来,随着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,中国火箭工厂将继续书写太空探索的新篇章。